國際鯨鯊日-農委會漁業署發表鯨鯊保育成果
- 發佈日期
- 100年09月19日
- 點閱率
- 1484
發布日期:100年9月19日
農委會漁業署原訂於8月30日配合國際鯨鯊日,舉辦鯨鯊保育成果發表暨百年鯨鯊標識計畫記者會,因南瑪都颱風襲臺,延至9月19日舉行。會中除由漁業署展示我國鯨鯊管理的歷程及發表保育成果外,協辦單位臺灣海洋大學及Wildlife21亦宣佈,未來5年將結合民間力量募集100支衛星標識籤,進行百年鯨鯊標識計畫,擴大辦理鯨鯊衛星標識及生態研究工作,以喚起全球共同推動鯨鯊保育工作。
族群量減少,保育問題逐漸受到重視
漁業署表示,鯨鯊屬高度洄游性魚種,常在臺灣附近海域被發現,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我國漁民都叫牠「大憨鯊」(台語音)。該魚種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之漁業利用對象,再加上其產仔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為推動鯨鯊保育,墨西哥全國自然保護區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ONANP)於2008年8月2日,在其主辦的第2屆國際鯨鯊會議中,提倡每年8月30日為「國際鯨鯊日」,以加強國際間之連結,該委員會表示目前有40多個國家,就鯨鯊保育工作進行國際合作。
我國自2008年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由於鯨鯊洄游到臺灣附近海域的數量不少,為了瞭解鯨鯊資源及漁獲情形,我國在2001年開始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2002年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2屆CITES(華盛頓公約)大會,將鯨鯊列為附錄二保育物種後,我國開始實施鯨鯊總量管制措施,並自2005年起逐年調降限捕尾數,2008年度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由於鯨鯊曾是我國漁民傳統捕撈的魚種,在推動禁捕的過程中,曾遭受漁民的阻力,但在農委會、學術界與定置網業者及相關漁會等產業界不斷溝通,終於達成全面禁捕的共識,這也意味著國人的保育觀念日趨
成熟,不再偏重經濟利益的層面,而是希望產業能永續經營,保育成果難能可貴。保育成果受國際肯定,將持續推動科研工作
漁業署指出,為瞭解鯨鯊的洄游路徑及生態環境,該署持續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進行鯨鯊生物學研究,並由定置網業者配合進行鯨鯊標識放流研究,自2002年起4月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53尾鯨鯊,其中以傳統籤標識323尾、衛星籤標識30尾,並成功接收9尾鯨鯊衛星訊號,除了使我們初步瞭解鯨鯊之生態習性及在太平洋的洄游路徑,同時也讓國際及保育團體肯定了我國對鯨鯊保育及研究的貢獻。此外,為了加強對鯨鯊及其它種類鯊魚的科學研究,該會及Wildlife21在今年促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成立「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持續進行鯊魚生物學、生態學資料的蒐集及研究,而未來5年100支鯨鯊標識計畫也將由該中心負責執行,以持續進行鯨鯊生態調查研究。Wildlife21執行長Rebecca Lisson表示︰「台灣在國際的鯨鯊研究與保育扮演著領導地位與關鍵角色,”百年鯨鯊標識與保育計畫”是全球首次最大規模的衛星標識計畫,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保育計畫,選在台灣作為基地,在海洋永續保育具有更深刻的意義!本計畫將邀請國際各界來參與當標識志工,在自我親身體驗參與後,將影響力再帶給更多的人,向全世界傳達海洋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及永續性,更期待將海洋保育觀念帶入全民生活,因為保護鯨鯊不是專家的任務,而是在每個人的行動與態度!」
漁業署強調,除了鯨鯊保育管理外,為鯊魚資源整體之永續利用,已於2006年公告鯊魚國家行動計畫(NPOA-Sharks),內容包括鯊魚資料蒐集、利用、鯊魚研究、資源評估、教育推廣、國際合作及漁業管理等,並實施鯊魚身與鯊魚鰭應同時同批轉載及卸運、申報鯊魚身與鯊魚鰭卸魚量、派遣觀察員隨船蒐集鯊魚混獲統計資料等行政管理措施,其中推動「鯊魚全魚利用及鰭不離身」之管理措施更是領先其他先進漁業國家。
漁業署表示,我國對鯨鯊的保育及科學研究,已善盡了身為一個負責任的漁業國家應有的作為,在現有執行的基礎上,仍將持續落實保育管理,加強科學研究,使我國成為執行鯨鯊保育最完善之國家。鯨鯊小檔案
鯨鯊(學名:Rhincodon typus),因為體型巨大如鯨而得名,為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8公尺,因肌肉顏色雪白且細嫩如豆腐,俗稱「豆腐鯊」,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大西洋東、西兩岸,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東太平洋。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鯨鯊雖為鯊魚,卻非一般對鯊魚認知般之牙尖嘴利,凶猛無比,其個性反而異常溫馴,以濾食浮游生物、小魚、頭足類為生,擁有「海中溫柔的巨人」美稱。
聯絡人:蔡日耀副署長
電 話:0935740249
E-MAIL:tzuyaw@ms1.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