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會議在台舉辦 科學家齊聚評估北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資源
- 發佈日期
- 108年07月11日
- 點閱率
- 916
由我國主辦的第19屆「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簡稱ISC)於今(11)日在台北西華飯店召開,除我國、美、加、日、韓等會員國的漁業資源研究學者專家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保育團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水產品永續基金會(ISSF)等亦派代表與會,近50位專家於7月11日至15日齊聚台北共同評估北太平洋長鰭鮪、黑鮪、旗魚類及鯊魚等高度洄游魚種之漁業資源狀況,產出之科學評估結果將作為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WCPFC)及東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訂定鮪魚管理決策之依據。
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致力鮪魚資源研究
漁業署指出,ISC的管理建議是相關國際漁業組織制定管理措施的基礎,對各國漁業都有極大的影響。我國是ISC會員國,每年都指派具專業素養之科學家提供我國漁獲資料及科學研究報告,與其他會員國科學家共同進行各魚種資料更新、資源評估分析、檢視各魚種之資源狀況,並參與會議討論,在在顯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致力鮪類資源研究之貢獻。
以最受各國重視的太平洋黑鮪為例,近年資源過度開發,漁獲量大幅下降,為重建黑鮪資源,2014年起WCPFC及IATTC皆以減少可捕撈限額等方式加強管理,各界皆關注目前管理方式是否能如期於10年內(2024年)達到第一階段目標。由於太平洋黑鮪是高度洄游魚種,每個國家、每種漁業捕撈的太平洋黑鮪皆屬於不同的年齡層,如果要深入了解太平洋黑鮪資源現況,一定要透過各會員國提交漁獲資料,經過專家學者分析,才能掌握太平洋黑鮪資源的全貌。我國已實施太平洋黑鮪漁獲證明書制度,能夠提出精確的漁獲資料,透過積極參與,不但善盡我國身為資源利用國的責任,共同為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資源保育貢獻心力,同時也為我國船隊發聲,保障國家整體利益。
漁業署指出,本次ISC會議是暨2009、2014年後,第3次在台灣舉辦的國際漁業相關組織的年會,我國誠摯歡迎各國代表來到台灣,共同討論審視資源狀況及管理建議,在資源永續及漁業利用之間獲取平衡。
*新聞小辭典 - 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簡稱ISC)ISC成立於1995年,一開始由美、日兩國基於強化北太平洋鮪旗魚類的科學研究合作與合理利用而組成,我國於2002年1月30日正式加入成為會員;目前該組織會員國計有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中國大陸和我國等7個會員國,由於中國大陸認為該組織不是正式組織,所以不提供漁獲資料,也不派員與會。ISC下設5個工作小組,由各國科學家組成,北太平洋長鰭鮪、黑鮪、旗魚類及鯊魚等小組負責檢視各國漁獲資料、進行資源評估、提出管理建議,統計小組負責資料庫管理、漁獲統計資料交換等工作。
ISC之研究範圍橫跨中西太平洋、東太平洋2大漁業管理組織,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及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相關資源評估結果及管理建議將提供該2組織作為科學基礎,我國是這兩個國際漁業組織的會員,我國漁船在太平洋作業必須遵守這兩個組織的規範,因此,ISC所做出的管理建議對我國船隊有直接的影響。
聯絡人:林國平副署長
手 機:0988-678051ISC大會合照
陳添壽副主委歡迎各方科學家來臺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