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鮪類科學國際合作北太鮪類科學年會首度在台召開(98.07.14)
- 發佈日期
- 98年07月14日
- 點閱率
- 872
新聞資料
加強鮪類科學國際合作 北太鮪類科學年會首度在台召開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簡稱ISC)於7月15至20日於高雄市國賓飯店召開第9屆會議,係該委員會自1996年召開第一屆會議以來,首度在台舉辦年會。除7月15日至20日召開之全席會議外,另於7月8日至14日期間分別召開黑鮪、長鰭鮪等工作小組會議。
漁業署表示,ISC是以保育及合理利用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為目的之專責資源研究與評估之政府間科學論壇,目前會員國包括我國、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美國等7國。本次來台參加會議之國家除美、加、日、韓等國代表外,另包括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及南太平洋共同體(SPC)等科學家近四十餘人,以過去ISC會議來,參與情形相當踴躍。
本次會議重點透過會員國所提供之長鰭鮪及北方黑鮪漁業資料,進行漁業資源狀況評估,提出科學建議報告,並將其評估結果提供予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之北方次委員會(NC)考量,以建議制定相關管理規定,最後由WCPFC決議是否制訂有關魚種之管理規定。顯見ISC在北太平洋鮪類管理工作上扮演根基的重要角色。
漁業署指出,以台灣2007 年漁業產量及產值來看,鮪魚業總產量約56萬公噸,總產值約新台幣410億,分別佔漁業總產量(150 萬公噸)、總產值(950 億元)之37%及43 %。台灣所處之北太平洋海域有豐富海洋漁業資源,為我國遠洋及近海鮪漁業重要漁場之一,主要漁獲魚種包括長鰭鮪、北方黑鮪、旗魚等重要經濟性魚種。而北太平洋黑鮪,雖近年產量僅約1千公噸上下,惟在地方政府大力行銷之下,已產生相當大之經濟效益,對我國是相當重要的魚種。
漁業署強調,目前各國北太平洋黑鮪及長鰭鮪漁獲量普遍不佳,已引起國際間重視,並針對其資源狀況進行科學性評估,如何維持資源的永續,是我國必須予以正視的課題。藉籌辦本次會議,除表達我國對國際鮪類評估及研究工作之關切外,亦透過我國科學家與其他國家科學家之協調與合作,進一步加強我國鮪類資源評估及研究工作,善盡我國維護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