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洋保護區的多元利用
- 修改時間
- 102年10月17日
- 點閱率
- 1532
- 內容
五、海洋保護區的多元利用
1. 海洋新視界
海洋就像深情的母親,伸出雙手緊緊擁抱台灣,多年又多年以來,海洋無私的奉獻,為台灣留下生活所需與文化精彩。予取予求、用之不竭曾經是我們對海的概念,如今,只有反思,不停的反思、積極的保護行動,才能永續海洋台灣,延續生命、生活與文化。
換個角度看海洋,讓我們邁向海洋的下一個世代,能以新的視界、心的感動來保護海洋母親。
2. 海洋保護區的多元利用
發現海洋新生命
神秘的藍色星球,是生命的搖籃,孕育了許多美麗的生命。大海中生命的演化不會停止,海洋隨時給我們發現新種的喜悅和探索生命的驚喜,在台灣劃設的海洋保護區,繼續發現海洋新生命、保護新生命。
甲殼類
林投蟹
學名:Scandarmalintou
命名者:Schubart, Liu (劉烘昌) and Cuesta
發表年代:2003
分布:臺灣恆春半島及東海岸、菲律賓
生態習性:林投蟹是棲習海岸林的一種小型陸蟹,陸蟹平常棲息在海水影響不到的陸地環境,夜晚有機會看到林投蟹攀爬到其他的海岸灌叢或喬木上,每年6月至隔年1月,可見到抱卵母蟹。
賈瑟琳招潮蟹
學名:Ucajocelynae
命名者:Shih, Naruse and Ng
發表年代:2010
分布:臺灣的發現地點有新北市馬崗、宜蘭縣、台東縣都蘭灣、屏東縣恆春及車城、台南市、澎湖縣。
生態習性:穴居於潮間帶,攝食沙泥中的有機質。
烏龜怪方蟹
學名:Xenograpsustestudinatus
命名者: Ng, Huang and Ho
發表年代:2000
分布:臺灣龜山島海域。
生態習性:棲息在龜山島周圍20至200公尺深的海底火山熱泉出口附近,又被稱為「硫磺怪方蟹」。棲息在高溫水旁的正常水溫中,只要遇到大量被熱泉燙死的浮游動物如雪花片片掉落時,會成群結隊出現爭食,蔚為奇觀。
鹿港蝦猴─美食奧螻蛄蝦
學名:Austinogebiaedulis
命名者:Ngoc-Ho & Chan,
發表年代:1992
分布:棲息於臺灣西部沿岸、澎湖和越南北部的沙泥質潮間帶,以中臺灣彰化鹿港及其鄰近地區產量最多。
生態習性:穴居於泥洞中,平均抱卵500多個。脫殼成長慢,估計壽命約5年。此新種以海蛄蝦類中少見的經濟食用種的特色來命名。
資料來源:何平合
魚類
長身棘花鱸
學名:Plectranthias elongates
命名者:Kao-Yi Wu, John E. Randall, and Jeng-Ping Chen
發表年代:2011
發現海域:2004.從興達港外海,22°41.566'N, 119°54.085'E,水深243 m處,由底拖網捕獲單一標本,極稀有,未有其他標本被採獲。
生態習性:棲息於深度較深,海底起伏極大的礁沙混合區
黃斑棘花鱸
學名:Plectranthiasxanthomaculatus
命名者:Kao-Yi Wu, John E. Randall, and Jeng-Ping Chen
發表年代:2011
發現海域: 2002.從興達港外海,22°42.64'N, 119°51.70'E,水深200-223 m處,由底拖網捕獲單一標本,極稀有,未有其他標本被採獲。
生態習性:棲息於深度較深,海底起伏極大的礁沙混合區。
臺灣狗母魚
學名:Synodustaiwanensis
命名者:Jeng-Ping Chen, Hsuan-Ching Ho, and Kwang-TsaoShao
發表年代:2007
發現海域:由墾丁海域一支釣漁船釣獲,稀有種。
生態習性:棲息於深度50-100m,海底沙地。平常停棲於沙上,等待覓食小型魚類或蝦蟹類。
絲鰭櫛?虎
學名:Ctenogobiopsmitodes
命名者:John E. Randall, Kwang-TsaoShao, and Jeng-Ping Chen
發表年代:2007
發現海域:目前曾在西太平洋區域發現,巴里島、東沙島、台灣及日本琉球均有發現記錄。偶見種。
生態習性:棲息於深度10-25m,礁區附近沙地。與槍蝦共生。
布氏鈍塘鱧
學名:Amblyeleotrisbleekeri
命名者:I-SHIUNG CHEN, KWANG-TSAO SHAO & JENG-PING CHEN
發表年代:2006
發現海域:只在台灣北部出現。偶見種。
生態習性:棲息於深度10-30m,礁區附近沙地。與槍蝦共生。
資料來源:陳正平
藻類
黃氏蜈蚣藻
學名:Grateloupiahuangiae
命名者:Lin S.-M. & Liang H.-Y
發表年代:2011
分布:此種分佈十分廣泛,從墾丁國家公園,西南沿海至東北角皆可發現。
生態習性:生長季節常見於冬季或春季,好長於大浪衝擊的礁岩區,多分佈於潮下帶水深1公尺處。
黑潮粘粉枝藻
學名:Izziellakurosioensis
命名者:Lin S.-M.*,S.-Y. Yang & J. Huisman
發表年代:2011
分布:主要分佈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海域。
生態習性:生長季節常見於冬季或春季,好長於大浪衝擊的礁岩區,多分佈於潮下帶水深1公尺處。
臺灣紅網藻
學名:Martensiaformosana
命名者:Lin S.-M.*, M.H. Hommersand & S. Fredericq.
發表年代:2004
分布:主要分佈在墾丁國家公園海域
生態習性:生長季節較長,見於初冬至春末,好長於風平浪靜的礁岩區,多分佈於潮下帶水深1-2公尺處。
資料來源:林?美
3. 豐富海洋新生活
從原住民族到祖先渡海來台灣,我們對於海洋資源的運用早就展開。因為不同海洋生物資源的使用,透過食衣居住及育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芳苑王功獨特的生態旅遊體驗
芳苑王功地區為臺灣養蚵的起源地,300多年的歷史讓蚵與在地人的生活緊密結合。隨著生態旅遊的風潮興起,這裡的蚵農也拉著牛車下海,黃牛變成海牛,除了載回幸福滿滿的珍珠蚵,也帶回一牛車的歡笑聲。除了海牛車的探險,還有探尋螻蛄蝦及玩蚵藝的體驗,讓遊客瞭解海洋的豐富面向,寓教於樂、滿載而歸。
鰲鼓玩魚塭。四股玩漁村
鰲鼓濕地是50年代由台糖公司圍海築堤造陸,成為海埔新生地,作為種甘蔗、稻米及畜牧生產等農業使用,之後因地層下陷與土壤鹽化,漸漸的變成生態資源豐富的濕地。這裡也是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推動設置的3個大型平地森林園區之一,多了森林和濕地的生態系,吸引留鳥和許多過境臺灣的候鳥覓食休息。2011年這個美麗的意外變成驚喜,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中山大學及四股社區居民合作完成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獲得美國景觀建築協會2011年分析規劃領域專業獎項。就這樣,原本為魚塭之用的鰲鼓,意外成為生態豐富濕地,現在更是生態旅遊的熱門景點。養殖魚塭,變成了摸蛤兼洗褲、釣魚、伐船的體驗場域。
鐵牛和海牛,讓蚵田牛車生態之旅成為芳苑最夯的漁業體驗活動
學生的蚵田牛車生態之旅校外教學活動合影
採蚵教學
螻蛄蝦達人為大家示範如何挖到螻蛄蝦
在魚塭上划船筏
玩魚塭
4. 創造海洋新文化
想不到蚵殼也能成為栩栩如生的人像
以蚵殼所創作的黑面琵鷺
海洋資源的利用,除了滿足我們的生活也形成許多精彩的文化,如:寶石珊瑚是佛教的法器、貝類從古早錢幣變成現代藝術的素材。還有媽祖已成為我們敬仰的海神等等,這些文化的產生,源自海洋資源,也隱含了保護的意義。
文蛤的DIY作品
馬蹄蛤融入生活中,成為貼近自然的藝術作品
馬總統親臨參與寶石珊瑚媽祖開光點眼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