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呼籲 台灣漁產品安全無慮,農藥殘留事件儘速落幕」(89.12.27)
- 發佈日期
- 89年12月27日
- 點閱率
- 1131
「漁業署呼籲
台灣漁產品安全無慮,農藥殘留事件儘速落幕」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今(二十七)日表示,針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二十四日發布少數市售魚類含有機氯農藥殘留,連日來造成消費者食魚之疑慮,魚市場交易量減少魚價下跌,使漁民遭受損失,漁業署呼籲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全力澄清以減少對漁民的傷害。
漁業署說,針對有機氯農藥殘留之檢測,該署已於二十五日立即澄清,該基金會所發布的檢測值及政府在民國八十六年對基隆河流域的十九種魚貝類檢驗結果,平均含量飛佈達為0.007ppm、環氧飛佈達0.005ppm、DDT 0.015ppm、地特靈0.006ppm,其餘低於0.005ppm。八十七- 八十八年對北部主要河川之吳郭魚、苦花魚、豆仔魚、馬口魚等有機氯殺蟲劑殘留,亦均遠低於聯合國、美國之標準,由於DDT等POPs 已普遍存在食物鏈中,以上各項調查結果均顯示,國內水產品尚無有機氯農藥污染的安全問題。
漁業署表示,農委會農藥所八十九年度計畫中對市售魚類中農藥殘留進行調查,共檢驗六十種魚類二六四件檢體中檢驗九一種農藥之殘留,檢驗結果二六四件檢體中檢出Dieldrin 者五件(一.九%) ,殘留量為0.12-0.01ppm;p,p'-DDT、p,p'-DDE、p,p'-DDD檢出三七件(一四%),殘留量為0.077-0.003 ppm,均遠較德國現有殘留標準為低。
漁業署並表示,國際上關於魚體中有機氯等之管制標準,聯合國食品安全委員會(Codex)於一九九七年提出討論,會中曾建議以10 ppm 為管制標準。但由於魚類不同於一般作物或禽畜肉,在各國調查結果不具常態分佈性,且其殘留量對人體健康經評估不致造成影響,因此決議不訂定魚體中管制標準。美國及德國訂有Aldrin及Dieldrin在魚體之標準為0.3 ppm,DDT,DDE之標準為5 ppm,且以食用部分為計算基準,而不是以脂肪為計算基準。美國近年來以相同理由取消其殘留標準,但其監測計畫仍繼續進行。至於國內是否需訂定國家標準,宜由衛生主管機關參酌國際上之規範及國內情況考量決定。
此次事件,漁業團體及各界意見反映,原本為單純的檢測資料,其結果顯示台灣魚類有機氯殘留遠低於國際規範,並無食魚安全之問題,然而檢測資料發佈以來,卻造成消費者吃魚之疑慮,漁產滯銷,魚價下跌,為何如此?值得檢測及發布單位深思。
漁業署再次呼籲,既然各種檢測結果,顯示台灣魚類並無食用安全之疑慮,不希望本來單純沒有問題的一項資料發布,造成了消費者的恐懼,魚產品滯銷,魚價下跌,漁民及相關業者重大損失,除了希望這不必要的誤解趕快導正,消費者重回市場享用台灣美味的水產品,將可能的傷害降至最少以外,也呼籲相關的調查不但要嚴謹,對農漁食品資料的公布應考慮到社會大眾可能的反映,應以食品安全的角度來檢視,不要造成民眾的疑慮,等到損害已經產生了以後再來收拾,都是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損失。漁業署希望此次事件儘速落幕,消費者能回到市場,繼續食用安全無虞之台灣漁產品,產業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