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芻料的供氮能力研究II:豆科植體的土中分解研究
- 期別
- 2013-46-1-1-10
- 作者
- 王紓愍、陳嘉昇
- 關鍵字
- 豆科芻料、土壤、氮分解
- 摘要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不同豆科芻料在土中分解的情形,以及其影響因子。材料含6種多年生豆科:苜蓿(Medicago sativa)、蔓花生(Arachis pintoi)、多年生花生(A. grabrata)、爪哇大豆(Neonotonia wightii)、賽芻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s)、泰樂豆(Stylosanthes gracilis)與4 種單年生豆科:大豆(Glycine max)、田菁(Sesbanin sesban)、綠豆(Vigna radiata)及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將材料封入纖維袋中進行三次土中分解試驗,經1週、2週或4週時間,由殘存的植體重與氮量估算豆科芻料的分解情形,並了解不同物種、部位、收穫時間及孵育日期對豆科殘體土中分解的影響。所有材料,不論地下部或地上部,其乾物與氮之分解速度在孵育初期(1週)均明顯較高,隨孵育時間增長分解量也持續增加,然不同部位、不同物種的分解曲線不同。土中孵育1週後,地下部分解殘存乾物量介於32%-73%,地上部介於31%-64%,地下部氮分解殘存量介於18%-60%,地上部介於18%-58%;孵育4週後,地下部未分解乾物量下降至10%-46%間,地上部降低至17%-33%間,而地下部未分解氮量降低到11%-55%間,地上部則為8%-34%。孵育初期,氮的分解速度顯著大於乾物質的分解。不同孵育條件下,地下部的分解乾物及氮量與材料之氮含量間呈正相關(相關係數分別介於0.73-0.88及0.70-0.89間),但地上部的情形不明顯,顯示除氮含量外尚有其他重要因素影響其分解。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物種、孵育期間是主要的變異原因;在部分情形下,不同收穫季節及孵育日期間也有顯著差異,但整體趨勢仍隨物種與孵育期間而改變。本研究結果顯示參試豆科芻料的土中分解速度快,應可在短期內供應後期作物的營養需求,此外,多年生豆科的效用值得未來利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