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措施防堵牡蠣混充,漁業署於嘉義東石舉辦說明會
- 內容
-
來自中國、越南的牡蠣魚目混珠假冒臺灣生產,無論對漁民生計或食安都是重大挑戰,必須採取妥適措施。漁業署2月1日在牡蠣養殖重鎮嘉義縣東石鄉舉辦首場「國產牡蠣輔導與產地標示」說明會,鼓勵更多蚵農加入溯源水產品行列,並將溯源標籤,貼在產品包裝上,透過資訊揭露,強化生產責任,提振購買信心。
漁業署養殖組科長高福隆指出,溯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生產者、包裝廠業者可以自主管理,例如牡蠣的產地、養殖的蚵農、聯絡方式等相關生產資訊能揭露,來源可追溯,消費者也會更有信心。
漁業署也與食藥署辦理市場聯合稽查,無論包裝或散裝,都必須誠實清楚標示產地,並運用水試所「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與「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判別國產蚵及境外蚵,維護市場秩序與蚵農收益。
另外,漁業署也與水試所、防檢署及學術單位成立「牡蠣養殖輔導工作團隊」從精進生產技術、作業場域與設備現代化、冷鏈加工及市場行銷等面向,全面提升競爭力與品牌價值。高福隆表示,針對養蚵產業,漁業署特別與行政院爭取疫後特別預算,補助牡蠣養殖業者、合作社、產銷班,可以向地方政府、所屬漁會申請剖蚵場域衛生保鮮設備補助。